返回首页 中文版 English Français联系我们
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
景区介绍


  唐模村,原为歙县所辖,现属徽州区。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。公元923年,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,起先居住在山泉寺。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,精于天文地理。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,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,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。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。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,先后建立了中汪街、六家园、太子塘等建筑物,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。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,诸侯纷争,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。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(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,死后谥“忠烈王”),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,取名“唐模”(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、风范、标准建立)。1087年,郡北许村的许贵一、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,投靠唐模姑父家。经过几代繁衍,许氏比当地的汪、程、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,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。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,仍沿用“唐模”这个村名。唐模村庄的形成、命名,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,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。

  忠君铸造了唐模,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。相传,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,时称36典。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,苦于山高路远,年老体衰不便成行。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,模拟西湖景致,修筑亭台楼阁、水榭长桥,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,供母娱乐,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。田园内遍植檀花,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,取《诗经》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”之意而名曰“檀干园”。

 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,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;东、北、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;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。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,一条小溪穿村而过,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。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。林前有太子塘,塘右侧有太子庙。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"状元府"。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国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。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,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。越过小西湖,即见全国罕见的"同胞翰林"碑坊。八角亭、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。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。

  模的风雅历史,可以追溯到很早。从唐模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创建唐模,到1087年郡北投靠而来的许家兄弟繁衍成大姓望族之后仍沿用唐模。千余年来,“唐模”这块牌子上始终灿烂生辉着忠孝文化的光环,有关许氏家族的“文章”亦很多,比如“孝子湖”、比如“一村三翰林”之说。
  孝子湖,顾名思义,和孝文化有关。相传,清朝初年,许氏家族的富商许以诚为满足母亲游览西湖的夙愿,斥巨资修建一个园林、供母亲时常欣赏“三潭印月”、柳浪闻莺“的西湖美景。因仿西湖而建,又名”小西湖“。小西湖虽小,白堤、玉带桥......西湖之景俱在,观赏荷田叶叶、水榭长桥的精致,小西湖的丽姿丝毫不逊于西湖。
  “一村三翰林”之说,是指康熙年间、光绪年间,唐模许氏一门内许承宣、许承家、许承尧三人同为翰林,且许承宣、许承家为同胞兄弟,十年两翰林,亘古未见。为此,康熙皇帝特恩准二人修建了“同胞翰林坊”。“同胞翰林胞”也成了徽州人重文重教的代名词。如今,走在这座旌表功德的牌坊下,感爱到的不仅是它的巍峨高大、古朴典雅,当年沸腾在村里的万众欢喜的场面也可以想像到。
  唐模的风雅关乎很多,不独在许氏家族所成的“文章”上,还有其他,比如高寿的树、比如高雅的亭。
  高寿的树,要数槐荫树和千年银杏树了。那村口的“天下第一媒树”槐荫树,有着400多年历史,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树,那满树飘扬着的红丝带,热烈着对真挚爱情的坚定。寿逾千载的唐代银杏树则成了唐模旺盛生命力的象征。于金秋时节,看银杏树缀满枝头,清香沁入鼻息,将丰收的喜悦漾入心怀。
  高雅的亭,非镜亭莫属。镜亭之雅,在其大理石砌成的石壁上镶嵌着书法碑刻。这些书法碑刻乃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,苏、黄、米、蔡等十八位书法大家的大手笔之作,或草或篆,或楷或隶,银钩铁线,如龙似蛇,镌刻精致,蔚为大观,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与深。


微信公众号
扫一扫 邂逅唐模

版权所有@安徽省旅游集团 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
地址: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景区 电话:0559-3548888/3539091 传真:0559-3539091
新浪官方微博:tangmoweibo@sina.com 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。邮件地址:1850110046@qq.com
部分图片、文字来源于网络,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网删除。 皖ICP备12015800号-1 技术支持:黄山时亿网络